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企业创新研发的频率与强度大幅提升,迫切需要高校培养一大批高质量的研发型工程人才。围绕着科技前沿和福建地方产业链的重大需求,beat365中文官方网站10余年来对机械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全面的提升与创新,主要特色体现在全程引入研发能力要素、多方位构建项目研发场景、搭建研发能力培养平台、强化实战项目检验,形成了具有“实例情景体验、实际项目竞赛、实战项目检验”特征的全员卓越机械工程人才的“预研发”培养模式。实现了向培养善学习、强创造、会钻研和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研发型卓越机械工程人才的模式转型,推广成效显著。
“预研发”人才培养模式
beat365中文官方网站提出的“预研发”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打破学科门类之间的界限和壁垒,将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进行系统整合与重组;吸取来自科教平台项目研发的实践经验,覆盖项目研发活动的关键流程,让知识传授与能力锻炼在真实工程情境下相互交织融合,形成兼具基础性、工程性与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机制。针对教育界与产业界之间存在的运行机制差异问题,构建基于研发能力多方评价的持续改进机制,实现了全员全过程教学质量的闭环保障。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融入研发能力要素,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具体如下:
(1)德育体系构建
坚持立德树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建立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研习社、同观国学教育中心、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党支部等平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强化工程伦理,培养大工程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全部覆盖专业核心课程。育人成果获评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福建省高校党支部工作“立项活动”优秀成果一等奖。
(2)工程知识体系构建
采用跨地区、跨院校、多学科协同,科教深度合作的模式,建立高水平研究型队伍。引入研发项目案例,形成研发项目案例与专业知识相互交融的专业课程群。将传统的零散课程内认知体验式的实验模式转化为综合性项目制的课程实践,打破了课程与实验之间、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界限,推进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
(3)工程实践体系构建
将创新设计环节前置,在低年级新增创新实践项目,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分组协作,形成创新设计项目模块;在中高年级将多学科知识融入课程设计实践,形成综合课程设计项目模块。在毕业环节新增企业转化项目,形成高阶研发项目群。此举实现了对学生科研深造或就业方向的分类个性化培养,检验学生的实战研发能力。
(4)创新创业体系构建
通过企业命题,构建研发项目案例与专业知识相互交融的专业课程项目群;以学科竞赛为黏合剂,形成实例情景体验特色,构建多学科项目制融合创新实践体系。建设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通过科教深度合作,以项目促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构建起“学科—技术—产业”的全方位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预研发”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依托3个国家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和20余个省级科研平台,积极发挥闽台联合办学优势,与台湾海洋大学等高校合作引入海洋工程相关课程体系;作为主干力量之一,持续参与beat365体育亚洲官方网站晋江科教园的平台建设,并协同建设福泉两地区域产业链项目案例库;与beat365体育亚洲官方网站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福建医科大学等院校进行师资互补与课程的有机融合。通过多渠道的校政企协同构建了覆盖完整工程实践的“案例情景项目—企业命题项目—综合实战项目”的培养路径,实现对学生创新型研发能力的递进式培养。
(1)实例情景体验,寓学于研,建立研发思维
校企协同,共建研发实例项目群,将研发实例导入必修课程,全面覆盖专业课程。学生围绕研发实例开展体验式项目制设计,以团队参与方式全员培养自主学习与协作能力。将传统零散课程内认知体验式的实验模式,转化为能力递进式、模块化和项目制的实景式课程实验项目。科教融合成果显著,其中“‘液压与气压传动’教学与科研相互渗透的探索与实践”获2014年福建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2)企业命题,常态化竞赛培养研发能力
作为福建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和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的主办单位,与龙净环保、厦门金鹭、厦门路达等企业合作,建设创新训练竞赛的项目群,学生参赛比例超过90%。通过常态化的竞赛驱动,本科生的创新能力获得持续提升,累计获国际级荣誉20项、国家荣誉205项,其中“挑战杯”竞赛全国二等奖1项、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2项。以“机械电子科技创新团队”为例,凭借在创新创业中的优异表现,获得全国首批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福建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和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等荣誉称号。
(3)实战项目检验,科教协同提升研发素养
通过将项目研发需求教育前置化,建立需求端导向的高阶项目群,采用分类个性化培养机制,驱动建立研发型的工程实践体系。准备进入职场的学生,可以进入校外企业、国家大学科技园或科教园的科教平台,从事应用类项目研发;准备继续深造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入校内省部级研究平台或大学科技园的科研平台,选择从事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的项目。在企业研发部门、学校导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下,按照统一的能力要素、流程要求和评价标准,对研发项目进行评价与检验,确保项目始终指向目标完成。该实战项目得到企事业单位的广泛认可,成效显著。
“预研发”人才培养的支撑保障体系
学院成立了领导小组,建立了大学校园、国家科技园、晋江科教园“三园融合”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将研发能力培养要素导入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改革教学体系,建立校校、校产、校企多方联动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将企业评价贯穿学科竞赛、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及创新创业环节,共筑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根据评价结果对其进行持续改进,实现了全过程教学质量的闭环保障与监控。
(1)科教平台双向交互型师资保障机制
引进高水平研究型教师,选派教师深入企业研发部门“过工程实践关”;引工业界研发人员进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与企业互动育人,打造双向交互的高水平研究型“双师”队伍。建立“学长制”“班主任制”“双导师制”等制度,形成由项目助教、教师和合作企业研发工程师等组成的多维度导师制。其中,以“学长制”为主的基础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实践阶段的学习指导,强调厚基础、宽口径的能力培养;以“班主任制”为主的专业课程设计和学科竞赛的实践指导,重点在于专业实践和复杂工程应用能力的塑造;以科教“双导师制”为主的创新创业实践的全程指导,实现创新创业的突破。通过项目研发、科教合作等途径,具备一年以上工程研发经历的教师比例达到58%;引进国家教学名师1人,通过兼职或柔性引进等方法,每年吸纳约20名高水平企业研发型工程师补充进入学院师资队伍。教师与科教平台、产业链和企业紧密互动,师资队伍教学科研能力显著提升。
(2)“三园融合”的平台保障机制
以项目研发及成果转化为导向,与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科技平台及科技型企业联动,对接辐射周边产业链;深度参与晋江科教园建设,全面对接闽南区域先进制造产业链。通过政产学研交互协同,形成大学校园、晋江科教园、国家科技园“三园融合”的科教平台育人机制,协同行业资源建构“教学主体+社会力量”的教育共同体;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全面覆盖企业认识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获批国家教育部门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0余项,实现工程实践教育体系的长效稳定运行。
(3)基于多元评价的质量保障机制
学院积极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组织,充分发挥包括高校、企业、政府部门、师生在内的不同主体协作优势,按照统一的标准对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进行综合评价。推动政产学研合作和跨学科人才培养,在优化知识体系、改革培养机制、调整实习实训内容、改善师资与办学条件等方面形成合力,构建全员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共同体”。在此基础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车辆工程专业,均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有效带动了学科发展。
学校“预研发”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就业质量和升学率不断提升,成果创新建构的育人理念、方式和体系在兄弟高校推广应用。
中国教育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2-10/11/content_614842.htm?div=-1